新闻中心

成功案例

【聚焦】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3-11-05 14:57:55
浏览:47

  • 随着政策利好、技术进步和居民健康意识提升,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疗始终 保持CAGR3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计算模型较为保守),2016年我国狭义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为110亿元,预计2020年 达330亿元,2026年达2000亿元。根据36氪研究院预测,2019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约8.78万亿,按照目前渗透率8%来计算,我国广义互联网医疗 的产业规模约为7024亿元,未来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发展空间巨大。

  • 我国互联网医疗正处于从2.0时代向3.0时代过渡转型的阶段。具体而言,即 从在线问诊、慢病管理、医生辅助和医院流程的优化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2.0 时代向以互联网医院建设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3.0时代慢慢地过渡。后者的主要区别与进步在于诊疗线上化,传统线下医院的部分处方权延伸至线上,而不仅局限于医疗咨询与健康建议;此外亦突破了单点线上化的瓶颈,转而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多主体多线程深层次地融合的综合生态,如互联网医院和医联体平台建设,跨区域的远程医疗体系。

  • 互联网医疗企业一般是通过介入医院端、医生端、患者端、医疗保险端等方式 入局,形成了多种业务形态与商业模式。经过过多资本的发展阶段,整个行 业进行多轮洗牌,正在慢慢地回归理性。目前,互联网医疗领域形成了互联网 平台、信息化软件企业、科技公司共同参与的竞争格局,优质资源向头部企 业集中。

  • 2020年伊始,受新冠疫情影响,互联网医疗的产品优势得以凸显。线上交 流与问诊能够避免面对面接触和集聚高危人群,同时有效分流线下医院的就 诊压力,帮助解决诸多防疫痛点问题,并满足交通管制下慢病患者和轻症患 者的居家治疗与用药需求。

  • 据不完全统计,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丁香园、春雨医生等多个互 联网医疗平台纷纷推出抗“疫”专页,提供免费在线问诊、医药物资供应、 防疫知识科普、疫情进展公布等服务。短期内,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用户 访问量和在线问诊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根据公开报道,本次疫情期间平安好 医生平台的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 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截至2月10 日)*。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全国访问量超过1.2亿人次,累计提供了147.5万 余例咨询(截至2月29日)*。与此同时,互联网医院建设提速,跨区域线上 防护诊治体系快速搭建起来。2020年第一季度,国家卫健委的委属管医院互 联网诊疗数量同比增加了17倍*。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上线家医 疗机构入驻或接入*。此外,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东华软件等医疗信息化 软件公司也纷纷助力线下实体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开通在线问诊业务,搭 建远程会诊平台等。疫情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带来了流量大幅增长,而在疫情 结束后,如何做到对用户留存及商业变现将成为各大平台的关注重点。

  互联网医疗初创项目数量稳定增长,然二八效 应明显,资本渐趋理性,向头部项目集中。2019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初创项目数量增长平稳,热度不减,但长尾明显,资本 渐趋理性,向头部项目集中。根据鲸准数据库,截至2020年3月6日,共收录 2330个互联网医疗相关项目。其中,种子轮至A轮项目697个,A+轮至上市前 项目393个,有关概念上市公司71个。在成熟公司中,除了先天具有互联网基 因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之外,也有传统医疗健康公司正在进行互联网化转型,以 及跨界经营,头部企业大额融资频现。

  互联网医疗产业生态包括医疗服务、医药流通、 医疗保险、健康管理和科技升级五大板块

  •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互联网医疗成为“战疫”先锋,行业迎来重要发展 转折点。36氪研究院将互联网医疗生态划分为医疗服务、医药流通、医疗保 险、健康管理和科技升级五大板块,立足于产业发展基本面,并结合当前新 冠疫情下的最新发展与应用趋势,对主要细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 围绕医疗服务的关键环节,可以从患者、医生和医院三方主体来理解互联网 医疗。互联网医疗在患者端的应用主要包括在线挂号、在线问诊、远程医疗 等模式;在医生端主要包括医生社交、专业知识等不同模式;在医院端则包 括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院等。

  • 在线问诊和互联网医院是“互联网+医疗服务”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应用 模式,且二者常易混淆。在线问诊主要为了满足消费级医疗需求,通常由互 联网公司创办,只提供在线轻问诊与健康咨询服务,不能开具处方;而互联 网医院则为实体医院的线上模式,一般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 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提供挂号问诊、远程医疗、预约诊疗、购买处方药等 服务,是严肃医疗的延伸,二者具有本质区别。

  • 互联网医院是未来“互联网+医疗服务”深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国家卫 健委2018年7月印发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必须 有实体医疗机构作为线下支撑,互联网医院所能开展的科室设置和诊疗科目 不得超出所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的科目范围。互联网医院可以提供慢性病和 常见病复诊,可以开具电子处方,但不能提供首诊。对于互联网医院的具体 规定与要求如下方图表整理所示: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19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共有294家, 仅2019年1-11月新成立数量就达到前五年总和,由此可见,互联网医院在 2019年进入加速建设期。

  • 目前互联网医院主要有三种建设模式:自建模式、共建模式、平台模式*。医疗IT厂商和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医院的建设过程中的角色通常为技术提供 方和运营协助方。三种模式下的收入来源各有不同,在自建模式和平台模式 下,主导医院或政府卫健部门是医疗IT厂商的直接客户,医疗IT厂商承担互 联网医院平台建设的技术支持工作,收取IT系统建设和维护费用。在共建模 式下,医院不再一次性支付系统建设费用,而是由互联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并参与后期运营,共享诊疗利润分成。

  • 新冠疫情期间,各地互联网医院纷纷采用平台模式快速上线。例如,海南省 开通互联网医院新冠肺炎诊疗服务平台,整合海南省16家互联网医院提供在 线诊疗服务。江苏省卫健委开发“江苏健康通”APP,整合全省互联网医院 线上资源,提供综合性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药集中应用于医药流通和药品零售环 节,含B2B、O2O、B2C和处方流转四种模式

  • 随着互联网普及与发展,电子商务对传统医药商业带来冲击。上游生产型药 企的商业模式整体趋于稳定,变化不大,互联网对于医药领域的渗透和应用 主要集中在医药流通及药品零售端。根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医药电商近六 年来在医药行业的渗透率逐渐提升,至2018年已接近10%,尽管如此,相 比于美国2015年网购药品33.3%的渗透率,仍有极大提升空间*。

  • 我国自2006年开始实行医药电商准入制,在早期市场,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 需要申请不同资质证书进行药品交易。2017年国务院取消了医药电商A/B/C 证审批,由事中事后监管代替准入制。此后,医药电商主要演变为四种商业 模式:B2B、O2O、B2C、处方流转。

  • B2B模式:企业借助供应链金融服务打造全新商业模式,实现从医药厂商到 流通企业的无缝对接。B2B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控制渠道成本。代表企业如 京东医药药京采、药品终端网、药师帮、医药在线等。

  互联网医药集中应用于医药流通和药品零售环 节,含B2B、O2O、B2C和处方流转四种模式

  • O2O模式:主要包括自营、第三方和外卖平台。O2O模式早期渠道建设投 入大,成功的关键在于渠道复用。因此,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电商巨头和 美团、饿了么等拥有成熟外卖配送渠道的企业在O2O赛道竞争中占据优势。

  • B2C模式:企业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在提供药品同时亦可提供健康咨询和 用药提醒等服务,典型代表为妙手医生。从药品销售结构来看,B2C业务药 品种类多样,西药类、其他类(保健品、化妆品、个护、计生用品及成人用 品等)、医疗器材类均占有一定比例,而B2B业务则87.1%集中在西药类。

  • 处方流转模式:对于医疗IT企业来说,主要IT需求来自于该种模式。在处方 流转过程中,医疗IT厂商可提供配套服务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产品,从 而向药企、医院和供应链相关企业等收取IT建设和运维费用。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医保和商保两大部分, “互联网+医保”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 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包含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两大重要组成部 分。其中,商业健康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 就社会医疗保险来说,我国“互联网+医保”的商业模式尚处于早期探索阶 段,医保在线支付的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政策开放程度。2019年8月底国家 医保局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 见》(医保发[2019]4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医保打通在线支付 奠定战略基础。继指导意见出台后,已有部分省市进行了互联网医疗费用进 医保的实践。例如,福建省将远程会诊30%收费标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 设定了价格上限;山东省和四川省也公布了初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互联 网+”医疗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互联网复诊、远程会诊等;浙江嘉兴、衢州、 桐乡、宁波等市与支付宝、阿里健康、微医等互联网企业合作,探索医保账 户的在线支付模式。

  • 医疗IT厂商是互联网医保领域的主要玩家,主要商业模式是提供IT系统建设 和后续数据调取收费。以卫宁健康的“云险”业务为例,主要向医疗机构客 户提供预警提醒和运营分析服务产品,并参与国家医保局信息化平台建设项 目,承接基金运行与审计监管、多元支付方式管理监督和医保智能监控等系 统开发。

  • 就“互联网+商业健康保险”来说,我国健康险渗透率较低,2017年仅为 9.1%,人均金额504.7元,相比于美国的3970元和台湾的3376元,仍有较 大空间*。从保险销售渠道来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渠道的发展及百万医 疗的爆红,网销渠道对健康险业务贡献逐年上升。受本次新冠疫情影响,居 民健康管理和疾病风险意识大幅提升,将加速推动健康险业务线上化进程。

  • 从目前健康险线上业务的竞争格局来看,以数据和技术驱动,拥有互联网科 技力量的公司将占据竞争优势,行业多数公司也会集体跟进。1)在硬件科 技支撑方面,保险业务链路扩展及保险连接能力成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之一。例如,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众安保险,建立自身科技中心,提早进行线 上布局,由科技部门直接转化为利润部门收入;平安保险则与第三方公司合 作布局线)在业务平台构建与流量导入方式方面,大公司多为自 建生态模式,但在线上业务拓展初期,仍然与第三方社交、健康管理和支付 平台合作拓宽流量来源,中小公司则通过支付第三方渠道费用完成导流。

  • 疫情爆发后,诸多保险公司利用保险科技完成核保、理赔、服务拓展等一系 列业务,强化风险控制,简化理赔手续,缩短理赔时间,并与医疗资源对接 联动。在互联网及科技支撑下,商业健康保险业从营销获客到承保、核保, 从定损查勘到理赔服务得到全链条重构。

  •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增强,人们对诊疗保健的需求也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从 被动、应对性的就医诊疗,逐渐转向主动、常态性的预防保健。健康管理服 务的对象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核 心,通过无病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治病防残三级预防并举,实现良性运转 循环。目前,互联网对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在线健康资讯查询, 通过医疗健康智能设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慢病管理,开展健康体检并通 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进行疾病预警与主动干预,以及基因检测等。

  •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呈井喷式上升。究其原因,在于人们生活节奏加 快、饮食不加节制、运动量不足等,导致健康素质下降,进而引发三高等慢 性病,且有日渐年轻化趋势。

  • 目前,互联网慢病管理领域玩家众多,服务模式种类多样,以糖尿病管理切 入服务的企业数量最多,其次切入企业较多的病种是高血压、心脏病、心脑 血管和肿瘤。现阶段,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企业缺少可持续盈利模式,商业 保险未介入,社保支付能力不足,患者自付意愿不强,支付方尚不明确。目 前主要盈利方式集中在电商交易、会员和咨询等服务费用方面,仍在初期探 索阶段。上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医药器械上市公司,在为慢病管理服务提供医 药器械的同时,也通过自建平台和对外投资的方式针对慢病管理服务进行布 局,力图打造软硬一体的健康闭环服务,在行业中占据一定竞争优势。

  • 我国健康体检行业参与者众多,市场中形成了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民营专 业体检机构为辅的竞争格局。公立医院体检部门市场份额占比约为70.8%, 民营专业体检机构约为7.7%。目前,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在诊前、诊中、 诊后的体检全流程中,以改善体检流程体验,拓展服务半径。对于民营连锁 体检机构来说,受益于自身大数据积累和价格优势,将迎来发展机会。而白 领阶层的企业员工福利体检因其较强的刚需属性和付费能力,成为民营体检 机构竞相争夺的重要市场。根据企业级员工福利解决方案提供商FAFULI的 统计数据,80%企业都会有一定的体检预算,平均员工客单价为680元*。

  •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个人基因检测服务开始走进普通人的生 活。最早提供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的美国23andMe公司先后获得知名机构 多轮融资,成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国内WeGene、360基因、基因 猫等初创公司也蜂拥而起。与华大基因、达安基因等业务线丰富的基因公司 不同,初创公司通常瞄准基于网络站点平台进行营销推广的2C业务,产品定价 大多在数百元的级别。随着消费级用户数量的逐步累积,基因检测大数据的 挖掘利用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精准医疗等先进 科技应用推动互联网医疗迈入更高阶的发展

  •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精准医疗等先进科技在医疗健康领域 广泛应用,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疗效率,增强医疗创新动力, 为互联网医疗迈向更高阶的发展阶段提供动能。

  • 大数据通过对医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传染病流行爆发趋势,能够有效避免 扩散感染,加强防控管理,降低医疗成本。此外,大数据也可以应用在电子 病历、实时健康告知、医疗影像诊断、医疗资源统筹调配等具体场景。

  • 人工智能在提升疾病早期检测准确度、加强诊断效果、提高风险控制、降低 治疗费用、辅助病人自我健康管理、提升治疗效果、改变医院运营管理和诊 疗服务模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 言处理、传感技术和算法、智能机器人等分支方向的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将 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新药研发等领域带来更多价值。新技术的出现驱动 医疗服务由传统的“诊前、诊中、诊后”向两端延伸成为闭环,实现“以患 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重构。

  • 机器人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已 经形成了实质性的医学应用,在前列腺、妇科、胃肠、癌症、心外科等外科 手术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渗透。手术机器人通过高分辨率3D立体视觉和直器械 自由度,可以在狭小的手术空间内提供高清晰立体视觉系统,能够提供更加 精密的操作,拓展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提高手术精准度。

  • 精准医疗区别于主流的循证医学,而将个人基因、个性化生活环境与习惯差 异考虑在内,为患者提供定制化治疗解决方案。精准医疗的技术路径是通过 基因检测了解基因突变的靶点,而据此展开针对性治疗。作为一种关键性的 前端技术,近年来基因检测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热点。目前该领域核心检测 技术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玩家多参与消费型基因检测服务市场,该 领域内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从细分领域来看,无创产前检测发展相对成 熟,肿瘤检测市场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 受益于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开与清晰,中国互联网医疗高速发展。互联网诊疗 管理办法和互联网医疗的在线支付价格与医保支付政策相继出台,其他配套 的相关政策也在逐步放开。政策利好的密集释放有望成为互联网医疗产业发 展的助推器,进一步打开行业成长空间。

  • 从政策细分领域来看,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互联网医院,我国出于监管规范 和风险控制考虑,尚未放开首诊,对新业态仍采取审慎态度。未来随着技术 进步和产业生态的日趋完善,政策限制有望逐步放开。从全球范围来看,美 国50个州都认可网上首诊制度,德国、荷兰等也对互联网首诊持开放态度。对于未来我国互联网医院政策的松绑,我们保持乐观态度。

  • 在医药市场,受政策导向与管控,医院药占比连年降低,处方每年保持稳定 外流。2018年我国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药占比分别降至40.9%和28.2%*。未来互联网医疗医保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将加速处方外流过程,医药电商有 望从中受益。

  •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上能力 不足的问题,中央多次会议强调从体制机制上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 系,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在此背景下,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加快 公共卫生领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将成为疫情稳定后的发展主题。

  • 在技术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我国互联网医疗赛道近年来炽手可热,历经多 轮资本狂欢与行业洗牌,市场逐渐回归理性。随着资产新规的落地,2019年 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持续调整,基金募资困难加剧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融 资难度。在资金趋紧的大环境下,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融资案例数和融资金 额呈现双降趋势,但单笔融资金额由2017年的5,333万元提高至2019年的 1.24亿元。透过数据可知,资金为规避投资失败风险,而重金布局发展较为 成熟的项目。

  • 2019年互联网医疗领域并购交易金额持续上涨至162亿元,同比增长超3倍, 并购为该领域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将加速该行业的优胜劣汰。据36氪研究 院盘点,上市公司并购成为该领域主要的并购方式。

  • 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原油价格暴跌30%,美股多次熔断,新冠肺炎疫情 席卷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剧,资金避险情绪提升。在此背景下,投资人出手将愈发谨慎,更加关注公司的商业模式能否走通, 以及对现有流量的精细化运营能力。部分企业或因商业模式长期难以盈利, 而在当前面临现金流紧张、融资受阻等更多困难与挑战。

  • 对于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说,为打破流量受限和资金不足的瓶颈,引入战略投 资方或通过并购整合来提升自身价值,将成为新的突破点。通过引入大企业 战略投资,互联网医疗公司可以拓宽线上流量入口,打通线下合作闭环,整 合上下游资源,扩大规模效应,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商业模式,探索新 的业务领域或收入增长点,提高盈利能力。

  • 此外,通过并购整合实现业务与规模扩张也成为头部互联网医疗公司的典型 发展路径。互联网医疗业务往往从单一生态节点或细致划分领域切入,逐步扩张 到更多链条,天然存在并购整合需求。以美国头部对标公司Teladoc为例, 该公司自2016年以来开启纵向并购之路,先后收购了员工健康福利工具 HealthiestYou、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平台Best Doctors等,以扩张业务版图 与服务半径。国内医药电商龙头阿里健康,自成立以来通过投资并购来实现 “资本+业务”的高效协同,获取经营牌照,强化线下医药零售布局。

  深耕产业链,打破流动壁垒,构建“医+药+ 险”综合生态闭环,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 我国传统医疗生态以医院为中心,医院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医生、患者、药 械、保险和其他服务均围绕医院展开,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资金、信息、物料 只能通过处于核心地位的医院与各分支节点来流动。这就导致了核心节点负 荷极重,通道利用率不高,整个系统的效率低下。

  • 而互联网医疗最大的改变,就是打破现有资源流动壁垒,搭建直接自由流动 的去中心化生态。在这个新生态中,各主体地位更加均衡并互相依赖。但由 于本身产业链复杂,各方利益盘根错节,且医疗兼具社会属性,与民生密切 相关,整个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盘活难度较大,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公司只 研发了一个网络工具,以单点切入,并未构建起行之有效且发展均衡的“医 +药+险”生态闭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医疗的流动性问题,这也是目 前互联网医疗难以盈利的原因所在。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打破要素间 流动壁垒,深耕产业链,构建综合产业生态闭环,探索多商业模式变现,将 成为企业发展共识。目前,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网络公司 正在以此模式作出有益尝试,拓展业务边界。研究院认为,能够率先盘活线 上线下资源,打通“医+药+险”金三角的公司,将在未来拥有更多话语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36氪研讨院 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研讨报告 下一篇: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政策+需求”推动用户规模将近5亿人
  • 联系我们
  • 地址:山东省济南高新区新泺大街奥盛大厦1号楼12F
  • 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1601室
版权所有:火狐体育官方网站app ICP备123 Copyright © 2014 Msunsoft.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