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新时代智慧医院白皮书(2019)》(全文))

发布时间:2023-11-06 16:54:28
浏览:49

  2015年,国务院在《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普及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应用。

  “智慧医疗”作为智慧与健康的结合点,近年来得到社会广泛关注(2014年为关注高峰期,2015年后进入平稳期)。“智慧医院”作为“智慧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占到“智慧医疗”近一半的关注度(数据来源:互联网搜索指数)。

  医院智慧化建设的快速地发展来自于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方面的驱动因素,然而人类对于“智慧医院”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数字化医院、互联网医院、智能化医院等概念层出不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大量技术应用手段在医院中不断涌现。这些概念和技术方法在解决了医院管理者、医护及病患某方面问题的同时,也给使用者带来众多困惑。

  “智慧”不是概念与技术的堆积,而是对需求和矛盾有温度地响应。为探索“智慧医院”的建设与发展,本白皮书通过宏观环境分析、认知需求调研等获取人们对“智慧医院”的真实需求,从而探讨“智慧医院”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建设方法和参考架构,最后通过全球领先的实践,为建设可持续的智慧医院提供借鉴和参考。

  “智慧医院”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的概念,本白皮书的发布并非旨在精确定义智慧医院,而是为如何建设可持续、可升级的智慧医院提供借鉴和参考。希望借此吸引更多业内人士加入“智慧医院”的探索工作,为共同建设“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智慧化建设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这是由当前社会挑战与经济发展(需求拉动)、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基础推动)共同决定的。

  我国医疗体制整体面临着资源总量不足且结构布局不合理,医疗服务的品质不高且服务体系碎片化等多重问题。根深蒂固的供需矛盾、观念错位导致居民看病贵、看病难、患者就医体验差。2009年4月,国务院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品质两大方面出发,改善医药卫生系统。一系列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措施对医院的运营提出了挑战,也对医院跨区域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提出要求,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医院对于智慧化建设的需求。

  对于医院的智慧化建设需求,国家也积极支持和鼓励。除了将医院智慧化建设列入智慧城市建设、“互联网+”等国家级发展的策略中,各地还积极探索试点建设,并出台评价标准。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医院智慧化建设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相应的建设标准、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取消药品加成、两票制、按病种收费等医改政策对于医院运营提出巨大挑战,医院寻求通过智慧手段提升服务品质及运营效率。

  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声明公立医院改革将取消药品加成;2017年1月,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8部门联合下发的一份通知明确,综合医改试点省(区、市)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要率先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鼓励别的地方执行“两票制”,以期逐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2017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实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完善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一系列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更加规范了我们国家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传统医院经营理念和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统计,三级医院2017年较2012年仅药品占总收入比例由原44.4%降低至33.8%,由此带来非常大收支挑战),医院需要转变运营模式:通过流程的优化、战略采购、智慧化科技、全生命周期管理来降低人力和管理成本,减少浪费和能耗,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最终提升医院竞争力。

  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医联体等国家推行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对普及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视频示教等相互连通方案提出较高的要求,推动了医院做相应智慧化建设的需求。

  为解决居民看病难、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国务院在200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白准确地提出了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实现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总结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医联体试点经验后向全国范围内推广医联体的建设。

  国家及地区积极开展智慧医院试点、出台相应评价标准,支持医院智慧化建设,但具体标准与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远程医疗、分级诊疗以及医联体方案的实施都面临着跨院、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挑战。在真正的完成医院间、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之前,各医院自身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需要提前到位,且区域间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标准要实现统一。这一实际挑战催生了医院对于信息化等医院智慧化建设的需求。

  近年来,国家在科技战略层面以及建设落地层面都对医院智慧化建设作出了相应的规划与布局。其中,在关于发展智慧城市以及“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中,都将医院的智慧化建设列为了重点项目。在《智慧医院综合评价指标(2015版)》中,对智慧医院的应用及影响因素做多元化的分析,建立了基础设施、智慧患者、智慧医疗、智慧护理、智慧医技、智慧管理、智慧后勤、智慧保障、智慧科研、智慧教学等指标体系,引导医院的智慧化建设。2018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与信息司研究制定了《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从“业务应用、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新兴技术”等板块,对不一样的医院提出了细致的信息化指标体系说明,包括:数据安全、硬件设备、机房设施、后勤管理、医疗服务、安全、物联网应用、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等方面。同时,中央及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在试点单位中投入人力、财力,对智慧医院的建设运营进行支持与探索。可见,在当今中国,众多政策、规范、标准、研究、财政投入都在积极推动智慧医院的发展步伐。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持续上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7年达到了25974块钱,较2016年增长9%。其中,医疗保健占总支出比例达到7.9%,较2016年增长达到11%,增速超过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民众对个人健康的需求及投入热度可见一斑。这也印证了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论断:“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正逐步加大,据统计,国家总体医疗卫生开支占GDP比例继续呈逐年上涨趋势,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6.8%。《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亦提出,到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床位数将达到6张,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然而,医疗服务量的增加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随着人均收入及对于健康支出的持续增长,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将会是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重点。

  人们对于更高质量健康服务需求体现在从过去“以治疗为主”逐渐转化为未来“以预防为主”,并且服务市场细分。

  具体而言,民众日益提升的健康诉求主要体现为对全周期、多领域医养服务的迫切需要。医疗健康不再仅仅意味着治疗,还应包括预防、诊断、咨询、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一系列的专业化细分领域。

  2018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取代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秉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由“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路转变,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目标,着力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健康产业链由此进一步细分升级,无疑对医院提出了更多挑战;与此同时,也为医院智慧化建设提供了更多全新的应用场景以待开发。

  社会资本(民营办医)的涌入,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竞争和服务升级,“以患者为中心”的办医理念逐渐成为主流。

  在医养需求日益多元、健康服务不断细分的背景下,大批社会资本纷纷入局。至2015年民营办医机构在医院总数上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同年,政府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未来国家会大力发展社会办医。民营办医正以超过公立医院的增速迅猛发展。

  尽管民营办医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公立医院,但床位数和住院患者数量仍然远远落后公立医院,服务质量成为民营办医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大量民营医院的出现已经推动了中国医疗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为获取竞争优势,不管民营医院还是公立医院,都必须更透彻地把握患者需求,提供高质量、差异化服务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而医院智慧化建设将成为双方角逐的重点。

  社会办医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在数量上已占据半壁江山,但在业务占比上仍然较少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了诸多奇迹,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也遇到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在医疗卫生体制方面,我国面临着来自城镇化进程、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不合理、慢性病增加等带来的巨大挑战。

  城镇化的快速、持续推进加剧了城乡医疗水平的不均衡,城市医院寻求智慧化手段缓解日益增大的巨量就诊压力。

  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了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从而使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直接加大了城镇的医疗需求。此外,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高速推进,空气、水污染等因素引起的健康问题导致城市人口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给城市医院带来更加巨大的压力。而在非城市地区,受生活水平、伦理观念、健康意识等的影响,加上农村地区医疗水平不高、患者对基层医疗水平不信任等因素,使得患者的就医行为发生改变,小病大治、舍近求远,造成城市医院“车水马龙”,基层医院“门可罗雀”。

  城镇化造成的城乡差异给城市医院带来了巨大的运营压力,城市医院不仅需要面对因为环境问题而日益增多的本市患者,还需要接治由于不信任基层医疗而舍近求远的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农村患者。面对巨量的患者,城市医院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建设、扩张床位、引进人才,另一方面也亟需通过智慧化手段提高运行接诊效率。

  我国提前并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剧了我国医疗卫生供需矛盾,传统医院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智慧化建设势在必行。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而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还在继续上升。2017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202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而由于之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多数年轻夫妻肩负4个老人的养老,没有精力和时间照料,使得老人对社会医疗和养护需求不断增加。

  进入老龄化社会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原本就供给不足的医疗服务将面临飞速增长的需求。为解决这一根深蒂固的供需矛盾,除须推进相应的医疗体制改革外,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更需要通过智慧化建设提升运行及资源利用效率。

  慢性病成为我国居民健康首要威胁,其病情延续时间长、病因复杂、需要频繁的医患交流特点对医患双方均造成巨大压力,传统医院需向智慧型健康管理机构转变。

  据统计,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8%,患者数将近两亿人;在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大约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2017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据了所有死亡人数的86.6%,且慢性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威胁,对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相较于急性病,慢性病往往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由于慢性病形成时间长,需要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因此应对慢性病最好的措施就是预防。然而,目前以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机构仍然以治疗为核心,在应对日益增多的慢性病患者群体时倍感压力。对此,当下医院迫切需要转变运营方式,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延伸服务,从治疗者向健康管理者转变。

  医院智慧化建设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医院智慧化建设已有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基础。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明确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于医疗服务模式和管理转变的作用。

  物联网使设备互联、互操作成为可能,打通了物理设备/空间与医疗业务,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和效果。

  从广义来讲,物联网可以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信息,并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一个巨大的交互网络。

  对于医院来讲,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好、更高效地管理硬件设施及医护流程。比如作为医院载体的医院大楼本身,通过融合物联网、信息通信、自动化控制、BIM等技术,可以更好地掌握医院大楼的运行状态,并根据具体情况自动进行硬件设施的设置与调整,时刻为医护及病患提供更为便捷、人性化的环境。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得到数量级的增长,众多辅助决策、辅助医疗手段成为可能。

  在诊疗方面,人工智能级云计算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医学分析,辅助医护人员进行诊断,如AI辅助影像信息处理,协助进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等的早期筛查;为医生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而在医院运营决策方面,人工智能结合物联网提供的大数据可以让医院大楼根据天气的变化做出恰当的运行调整,保证舒适、安全的医疗环境。

  信息化及移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提高了人与人、人与物的沟通效率,助力医院运营效率的大幅提升。

  信息化技术为医院的管理运营效率提升提供了巨大帮助,众多管理系统、软件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效率。而移动互联网从通讯终端出发,使医院联合医疗保险、社会服务等部门,相应技术依托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在诊前、诊中、诊后以及医疗支持等各个环节,对患者就医及医院服务流程进行简化,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化建设是医院应对医改挑战、民众医疗需求、社会挑战的必然方向。同时,国家的政策支持与相应的技术储备也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有关医院智慧化建设的指导文件、技术、应用、试点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智慧医院呼之欲出。

  然而,医院智慧化建设并不能与智慧医院建设画上等号。现阶段的医院智慧化建设更多是对医院不同功能模块基于新技术、新设备的智慧化升级,而智慧医院更加强调整体智慧表现。尽管部分医院已经声称建设了智慧医院,但整个社会对于智慧医院的认知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国家层面尚未针对智慧医院给出完整的定义和权威、统一的建设标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智慧医院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由于智慧医院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与深化,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与应用更是让很多医院管理者感到应接不暇,智慧医院应该包含哪些系统、应该满足医患群体的哪些需求、各个系统之间的优先级如何、如何评价智慧医院的建设水平等等问题都让人们感到困惑。

  正是在这种智慧医院需求与认知矛盾的宏观环境背景下,本白皮书尝试通过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度调研,并结合业界已有研究成果和江森自控相关经验及案例,探讨智慧医院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建设方法和参考架构,为建设可持续的智慧医院提供整体的借鉴和参考。

  为更好地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智慧医院认知与需求中存在的共性、群体差异以及个体矛盾,研究团队在对现有智慧医院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了此次调研。从而为进一步更加完整地诠释智慧医院奠定基础。

  此次调研,由江森自控医疗团队及第三方专业咨询团队主导完成。为确保调研结果严谨、科学、有意义,调研前期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对14位来自医疗行业的资深专家进行了意见收集、整理与分析,确定了以下问卷设计路线类不同利益相关者分别进行,包括病患、医护、后勤运维及医院管理者(院长或副院长);

  ●针对目标受众采用精准邀请结合网络移动端问卷的形式收集反馈,以求在获得较大样本数量的同时保证样本质量;

  ●问卷设计尽可能采用评分、排序、选择,加少量开放性补充的简洁方式,保证受访者能够在3至5分钟内完成问卷,提高问卷完成率;

  ●尽可能采用有科学依据的评分或排序方式,便于受访者判断和后期分析。如满意度评分使用了净推荐值(NPS,Net Promoter Score)的方式,排序使用了由个体多选产生群体排序的方式等;

  ●对于每位受访者的调研问题控制在6至8个,但题目之间(每位受访者自身问题之间,以及不同类别受访者问题之间)应具备相关分析性,以通过较少的问题获得更多信息。

  最终,此次调研共收到样本反馈1232份,其中有效样本1197份、无效样本35份(包括回答不完整23份、重复作答12份),回收样本有效率为97.16%。有效样本中,病患746份、医护231份(医生123份、护士108份)、后勤运维127份、医院院长93份。地域方面,样本来自全国22个省份和地区,其中样本量靠前的包括上海、北京、江苏、四川等地。

  基于对问卷数据的分析,结合多份相关报告的内容,我们得到了七大关键洞察,并总结了三大结论。

  调研问卷采用净推荐值的方法,分别调研了病患、医护和后勤物业对于目前医院智慧体验的满意程度。调研结果显示,三类人群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净推荐值分别为-39%、-6%、-56%。其中-39%的病患净推荐值与我们目前倡导的“以病患为中心”的医院建设理念存在较大差距;而-56%的后勤物业净推荐值也指出了目前智慧医院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在三类人群中,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这与政府、社会以及医院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许多医院的智慧化建设往往从信息化、数字化入手,医院信息化系统(HIS)、电子病历(EMR)、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以及信息集成系统等的上线极大地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体验。

  对比病患体验,尽管网上/自助挂号、移动APP、候诊呼叫等针对病患的前端应用近年来不断涌现,但病患总体满意度仍然较低。除了医护资源矛盾外,病患在就医过程中是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而非单一的环节、功能体验,整个过程中的任何缺失、不连续都会对整体满意度产生影响。

  后勤物业方面,64%的不满意度以及仅仅8%的满意度,充分表现了医院在后勤物业智慧化建设方面,无论是整体重视程度还是体系架构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调研问卷在两道问题中分别对病患和医护人员的体验需求,以及对于智慧医院期望认知进行了排序分析。结果分析发现这两类人群对于体验需求和期望认知存在很大差异。即使用者并未意识到或不认为智慧医院可以解决他们的多重体验需求。

  以住院区分析为例,病患和医护对于环境舒适度的需求都非常强烈,71.6%的病患以及58.4%的医护人员都认为提升环境舒适度是提升住院区域诊疗或工作体验最为重要的因素,但分别只有12%和14%的人认为这是智慧医院重要的功能之一;在住院区的安全性上也有类似发现,尽管医患对于安全性有较高的需求,但较少人认为保障安全是智慧医院的重要功能。

  由此可见,病患及医护等最终使用者对于智慧医院的期待大多停留在当下曝光程度较高的应用与技术上,而忽视了智慧最终要解决的正应该是人们的主要需求及矛盾。这样的认知偏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忽略一些亟待满足的需求,从而导致体验和满意度不高。

  调研问卷中,要求不同人群对智慧医院的主要技术、应用类别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调研结果显示: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作为医院服务直接消费者的患者,均认为基于互联网应用的网上挂号、问诊等针对患者使用端的技术与服务是智慧医院最重要的功能(遥遥领先于其他选项);与就诊、诊疗有关的前端应用紧随其后;所有后端的关于安全、后勤、数字化管理、临床数字化,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功能均排在较后。

  由此可见,靠近服务前端的技术应用往往更加受到重视,而偏后端支持的相应功能则普遍不被认为是智慧医院首要功能。但如前一个洞察中提到的,智慧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人们的重要基本需求,其次前端技术的应用发展也需要基于强大的后端支持。没有统一、稳定的后端平台支持(基建、流程、数据等),前端应用就如同空中楼阁,分割不连续且摇摇欲坠。

  尽管由于样本中病患比例较高加大了这一分布倾向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整个社会对于智慧医院的普遍认识。如果整个社会都将过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向前端各单项应用而忽视了后端整体平台的构建和发展,所谓的智慧医院只会像一个人失去了健康一样,随时可能出现故障甚至瘫痪。

  将上述调研结果去除排名遥遥领先的互联网应用后,我们对其余选项进行重新归类(归类为运行效率、楼宇智能、就诊效率和诊疗辅助四大类),并按不同人群投票比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病患、医护、院长及后勤运维人员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

  仅医院院长对于通过医院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高运营管理效率比较专注,其他人群关注度均较低,尤其是医护和后期运维人员的关注度都在20%以下。这种需求和认识差异也是众多医院数字化、信息化技术难以得到贯彻、落地的原因。

  对于楼宇智能化是智慧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自动化手段保障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并实现节能降耗,只有后勤运维人员需求相对较高(与其他人员的认识差异可能是导致洞察一中后勤运维人员满意度较低的诱导原因之一),病患及医护人员认识最低(这与洞察二的结论也是一致的)。

  智慧应以人为本,但不同人群之间的需求、认知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智慧医院建设的难度。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对不同人群需求差异的统筹考虑,以及需求认知共识的统一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种共识和相互理解,也可以为智慧医院后期运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医院建筑随需而调整保障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实现节能降耗(后勤更关注楼宇智能)

  理想的情况下,作为智慧医院建设的推行者,医院管理层应该在较为准确地把握医患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智慧医院相应建设。但就此次调研分析显示(通过管理层智慧医院建设重点与病患、医护的需求排序之间横向比较),医院管理层对于医患需求的把握与真实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偏差。这也会导致智慧医院建设出现无法恰当满足医患需求的情况。

  例如医护人员普遍关注的环境舒适、安全及秩序在医院管理层的优先级中排序不高,这一认知差异可能导致医院对于满足医护人员相关需求的智慧化投入不足,影响相关满意度。

  除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外,医院作为大型综合性专业服务场所,其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较其他场所更为复杂,这也导致不同区域内医患人员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为调研这种区域需求差异,此次调研分别邀请病患及医护人员对不同功能区域的改进需求进行了排序。

  对于患者,门诊区域和住院区域是两个最常接触的医院功能区域。根据调研反馈,在这两个区域患者的需求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门诊区域,秩序、等候时长是患者最希望改善的环节;而在住院区域,环境舒适度及响应速度则最需要得到改善。

  对于医护人员,除门诊区域和住院区域外,还有医技和手术区域两大常用的专业场所。调研显示,医护人员在不同区域的需求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各类人员相对较多的门诊与医技区域,秩序、环境舒适度及安全是排名前三的需求;而在住院、手术两处专业服务提供场所,智能护理、设施设备保障等提升工作效率与可靠性的需求则成为排名靠前的选项。

  由此可见,理想的智慧医院建设不能一概而论,不仅需要统筹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同时还应该根据不同功能区域功能差异及需求差异分别进行规划、定制,从而提高医患及护理人员的整体感受体验。

  此次调研在院长问卷的最后,邀请医院管理者们对阻碍智慧医院建设的各种因素进行排序。医院院长普遍认为缺乏顶层设计、智慧医院概念模糊和系统不兼容是阻碍智慧医院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

  尽管很多医院以及相关技术提供方都提出了自己对于智慧医院的理解与相应的解决方案,但目前国内对于什么是智慧医院(概念)、怎么建设智慧医院(体系)以及怎么评价智慧医院建设水平(标准)还未形成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智慧医院的进一步建设。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各个医院在推进智慧医院的建设时难以从顶层进行全局设计,更多情况下是被新需求、新技术、新应用推动着做局部的智能化、信息化投入或改造(零敲碎打而缺乏统一规划);另一方面,众多的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与系统之间还不能很好地兼容,导致医院智能化、信息化系统众多却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运转,每次升级改造往往需要推倒重来。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矛盾,成为推进我国智慧医院建设的关键。

  综合以上洞察,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于智慧医院的需求存在综合多维度、因人而异、因区域而异的特点;但目前对于智慧医院的认知尚缺乏顶层设计、更加偏向于前端服务技术及应用,同时对于用户需求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偏差。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建立起对于智慧医院的全面认识,建设过程中更加面向真实体验及运维需求,在整体智慧架构的指导下统一规划、分布实施。

  自2012年以来,在“互联网+”及“智慧城市”两大国家战略的推动引导下,一大批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医疗应用在全国各地的医院得到推广与落地。网上挂号、预约、问诊、支付以及人工智能辅助看诊等技术手段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某些就诊体验,也获得了公众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然而,热门技术与应用的普及和高曝光率也让公众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智慧医院其他的重要功能属性。此次调研显示,医患群体对安全、舒适有较强的需求,但通常不认为提供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是智慧医院的重要功能。

  类似的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智慧医院在建设过程中更多地去关注前端热点技术而忽视了对后端基础支持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最终导致终端用户的体验产生不平衡、不完整,用户综合满意度无法得到提升。

  智慧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医院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不同人群的诊疗体验,而诊疗体验需要运维来保障。通过此次调研可以发现,不同人群在不同区域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别,对于差异化需求的准确把握一定是以运维场景为导向来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而非以单项技术或应用为导向)。

  因此,在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前期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终为始”,从使用者的需求及运维要求角度出发,让智慧医院的建设能够真正服务于医患体验和运维管理需求。

  此次调研中,顶层设计的缺乏是医院管理层认为阻碍智慧医院发展的首要因素。一方面,由于智慧医院在被提出之时并未被准确定义,其内涵至今仍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而不断改变。这导致关于智慧医院体系与标准方面的建设较为滞后,智慧医院建设缺乏顶层指导;另一方面,面对现阶段层出不穷、错综复杂的技术和应用,智慧医院建设很容易发展成为盲目的系统和应用投资,而忽视各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兼容性问题,这种投资又很难得以持续,往往每次升级、改造都推倒重来。

  面对多层级、多维度,以及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差异化需求,智慧医院顶层设计一定是在对智慧医院的完整认识基础上,以医院最终使用者的需求和应用场景为出发点,搭建整体技术架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从而保证医院智慧建设理念超前、投资合理、持续可升级。

  通过前述政策、文献及调研可以发现,智慧医院“呼之欲出”,但人们对于智慧医院缺乏完整认识以及缺乏顶层设计成为阻碍智慧医院建设的主要障碍。不同时期、不同使用角色对于智慧医院有着不同的期望、需求和定义,很难通过简单描述加以概括。既然无法对智慧医院进行简单定义,不妨让我们从“智慧”本身出发,分析智慧医院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和构成元素,进而基于前述研究探索当今智慧医院应实现的目标,以及构建智慧医院的方法,同时为智慧医院建设提供参考架构。

  人类是“智慧”的代名词;医院是保障和修复人类这个智慧体健康的场所。让我们以人体的构成作为类比,分析智慧医院应该具备的基本构成元素和特征。

  人体作为智慧载体,包括智慧的源泉(大脑)、智慧的外在表现形式(骨骼形态、肌肉皮肤动作等),以及智慧生命支撑体系(血液循环、呼吸系统、肠胃代谢等),并通过神经网络将这些生理和心理器官/系统有机地连接成为一个智慧整体。

  人类的智慧来源于大脑,大脑融汇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并能够不断学习、进化。面对外界刺激,大脑可以迅速对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组合,作出决策并指挥人体行为。信息化IT系统相当于智慧医院的“大脑”,对于医疗服务及业务流程起到核心指导作用。

  人类智慧最终体现为各种可被感知的行为表现(如语言、动作、表情、态度、作品等),这些行为由肌肉皮肤等得以外在表现;同时肌肉皮肤等又依附于人体骨骼形态。智慧医院外在表现为各种医疗服务(如预约、挂号、寻路、候诊、就诊、检验、治疗、康复等);医疗服务又依附于医疗功能及工艺流程设置(如科室设置、工艺规划、平面分布、人流物流等)。因此,医疗服务相当于人体的“肌肉皮肤”,而医院工艺结构相当于人体的“骨骼形态”。

  人类智慧的基础是生命的存在,生命需要众多支持体系,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肠胃等代谢系统。医院同样具有相应的支撑体系,能源动力(电力、蒸汽、冷热、压力等)相当于人体的“血液循环”;暖通空调(温度、换气、洁净度、正负压等)相当于人体的“呼吸系统”;物流医废(给排水、电梯、医用物流、医疗气体等)相当于“肠胃代谢”等。

  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和执行能力。各个独立器官/系统的健康、强大(仅仅是具备了物质基础)并不代表整体智慧表现的优秀,整体智慧表现更加取决于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平衡,而且这种协调平衡往往是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具有针对性的。因此,整体表现优秀的智慧医院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智慧医院不仅应具备理解、分析、判断和决策等上层思维能力,同时应该能感知、可执行。这样才能保证智慧不是仅仅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而具备适应性(基于感知)和落地性(可执行)。

  ●医院智慧应该具有针对性,而非广而泛。正如人类个体的智慧往往体现在某一方面(如围棋国手不一定精通作曲和演奏),而且需要经过大量、系统的训练;智慧医院的建设也应该针对运营过程中具体智慧表现和服务目标有目的地进行。

  ●智慧医院首先要保证其“生命”支撑体系的健康。人体没有健康,智慧也就无法长期稳定维持;医院作为关键性建筑,其支撑体系关乎人体生命安全。医院自身关键设备/系统的安全、可持续是智慧的基础。

  人体通过神经网络将各生理和心理器官/系统有机地连接成为一个智慧整体;智慧医院要具备以上特征,同样需要类似人体神经网络的系统有目的地连接、协调和平衡各设备/系统。这种能感知/可执行、具有运营目标针对性和设备/系统维护安全/可持续性的 “神经网络”,我们可以称为“物联运维”(以物联技术为基础,以运营维护为目标)。

  后续章节将围绕以上三大特征,探讨如何通过“物联运维”技术连接其他各构成元素,共同实现智慧医院。

  System)、手术室麻醉信息系统AIMS(Anesthesi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以及其他医技科室信息系统、合理用药系统PASS(Preion Automatic Screening System)、医院资源规划系统HRP(Hospital Resource Planning)、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为保证这些IT系统的“思维”一致性,需要通过主索引系统和信息集成平台将这些IT系统连接起来,形成统一的医疗对象描述、一致的平台信息处理和标准化的医疗流程服务。同时,应保证各信息系统可单独升级、增减或替换,从而为智慧医院提供一颗有思维、会思考、可升级的“大脑”。但是独立的“大脑”不等于智慧。

  “大脑”的思维、判断、决策需要众多信息输入作为依据。失去了准确的信息输入,思维、判断和决策的正确性就无从谈起。对于医院IT系统,如果所有信息输入都依靠人工进行,不仅信息输入量有限,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这些数量有限、质量不一的信息难以支撑起医院智慧。

  好的思维、判断和决策需要精准的执行才能表现出智慧行为。医院IT系统的输出同样需要自动化执行或半自动化辅助执行,才能保证智慧行为的正确性和精准性。

  医院智能化系统分为建筑智能化(包含通信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楼宇自动化、能效管理以及一些医疗专用智能系统,如医疗气体监控、医用物流传输等)和医疗辅助智能化(包含门急诊辅助智能化,如排队叫号系统;病房辅助智能化系统,如护理呼叫系统;医技辅助智能化系统,如手术示教系统;后勤辅助智能化系统,如资产定位及管理等)。这些结合了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的智能化系统与IT系统有机结合,可以相辅相成,使智慧医院保持思维、感知和执行的一致性。

  下图所示为某典型智慧医院信息化系统、智能化系统以及互联网应用之间的信息流示意图。

  “智慧”的具体表现应该是有个性的,而非通用的。正如人的性格、表现各异,智慧医院建设也不可能千篇一律、简单复制。

  正如前期调研显示,传统医院设计通常缺乏顶层设计,而从单个系统入手,各系统设计、建设相对独立(当然也会存在一些交流和协调工作,但缺乏统一的规划),然后再将各系统集成起来或干脆独立运行,通过人工进行运维协调。这种设计、建设模式往往导致医院“个性”不明显,运维不协调,大量前期设计功能无法发挥作用。

  要打造有“个性”的智慧医院,必须改变传统医院自下而上的设计、建设模式,“以终为始”、自上而下:首先定义希望医院具有的“个性”(建设远景和目标),并逐步明确需求、还原场景,然后再将需求和场景转化为设计及技术要求,进而进行详细设计、施工及调试验收。

  “个性”以共性为基础。医院作为关键性场所,在探讨个性需求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市场趋势、标准规范要求以及业界领先的最佳实践经验。智慧医院基准对标应至少涵盖以上三部分内容。

  医疗市场趋势。“智慧”服务于业务目标,因此在建设智慧医院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确立业务发展目标。例如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对医疗服务提出的挑战;中产阶级崛起、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医疗服务的新需求;医改政策、环境保护对医院运营的影响;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为医疗服务带来的新机遇等。从而做到有目的地建设医院。

  医院建设标准规范对标。医院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属于关键性场所。对于医院建设(建筑结构、建筑设备、智能化、信息化等)国内外都具有众多通用建筑标准(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专项标准(如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医疗类建筑标准(如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专项标准(如医疗建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以及各类医院评审标准(如中国医院评审标准、JCI医院评审标准等)。智慧医院建设前期应针对具体建设内容(智能化、信息化等)对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梳理,明确建设最低基准和应具备的最低功能、技术要求。

  智慧医院建设项目对标。智慧医院建设同时应借鉴已有的成熟经验和教训,针对国内外智慧医院最佳实践进行对标,分析建设内容、建设投资、具体收益,以及经验教训,为智慧医院建设精准定位打下基础。

  智慧并非千篇一律,智慧医院建设应该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针对每个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客户一开始对于具体需求往往是不清晰的,同时不同客户角色对于智慧医院的需求是不同的(正如前期调研工作所呈现的一样)。为了帮助客户梳理智慧医院需求,并在一定范围内达成共识和一致的理解,由医院不同角色(包括医院投资方、建设方、后期运维管理团队、护理团队、设计方、咨询方、后勤团队、信息化团队,以及人事、财务等)共同参加的需求分析研讨会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需求分析研讨会我们称为“Tech Navigation Workshop技术导航研讨会”。

  Tech NavigationWorkshop技术导航研讨会通过医院建设愿景研讨、建设及运营挑战分析、解决方案讨论、关键场景及应用实例定义等,逐步形成医院建设不同角色对于愿景到挑战,再到解决方案的一致理解和优先级排序(这对医院建设后期执行及运维意义重大),为智慧医院建设技术路线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医院建设愿景研讨通过医院建设不同角色分享各自希望人们如何评价建成后的医院,形成对于医院建设最终目标的一致理解,形成医院建设价值主张。这是“以终为始”设计建设理念的起点。

  建设及运营挑战分析是帮助医院客户梳理为什么无法立刻实现理想中智慧医院的主要障碍。通过头脑风暴、归类排序、陈述投票等一系列过程确立医院建设运营主要挑战。主要挑战的明确是通往理想智慧医院的第一步。

  解决方案讨论是围绕已经定义出来的主要挑战,探讨如何借鉴以往经验或通过创新的方式、方法,利用技术、运营等不同手段应对挑战。并从对运营效率的影响、对医护质量的影响,以及技术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势,确立智慧医院核心解决方案。这些核心解决方案也将成为医院建成后的主要亮点。

  关键解决方案的具体实现往往不是依赖于单一的技术或运营手段,而是一系列技术、流程和管理方式等的组合。而且对于医院类复杂建筑,一种解决方案也并非全院通用,而往往是针对特定功能区域的(门诊区、住院区、手术区等)。这种特定功能区域内,由一系列技术、流程和管理方式所支撑的客户角色体验,我们称为”场景“。关键场景及应用实例设计打破了传统以技术为导向、自下而上的设计模式,转变成为以区域功能为导向的整体规划。

  技术导航研讨会及接下来的工作是将客户需求自上而下整理为建设愿景、价值主张、主要挑战、核心解决方案、关键场景及应用实例设计,以及重要功能区域需求汇总等后续设计依据。

  智慧医院辅助设计是将需求分析中达成一致理解的主要解决方案、关键场景及应用实例设计、重要功能区域需求汇总的成果转化为可以实施落地的技术描述(包括但不限于系统组成、系统集成应用逻辑关系、系统集成信息流、关键集成应用实例、整体集成架构、子系统设计要求、造价估算等),并始终以医院建设愿景及应对主要挑战为目标,借鉴和遵循基准对标成果,做到“以终为始”。

  智慧医院建设辅助设计的产出成果相当于衔接概念设计与后续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任务书,是后续设计工作的基础。

  传统设计由于受技术和市场的限制(不同系统、品牌的产品很难进行交互),因此往往只能首先确定希望采用的系统,再由设计人员针对每个系统进行设计,最后通过系统集成获取有限的交互功能。这种由下而上的设计方式往往导致系统与系统之间设计理念不一致、集成功能差强人意等问题。物联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系统、品牌产品之间的交互越来越容易,为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根据需求及规范要求,探讨各种功能的具体实现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由哪些系统实现、系统之间需要有什么交互、这些交互如何进行信息交换等。这种设计方式完全以应用功能为导向,首先完成智慧医院的顶层技术规划(包含系统组成、系统集成应用关系、系统集成信息流、整体集成架构等),实现有目的的设置系统、规划集成功能和集成手段(并非所有集成都一定要通过统一中央平台实现)。随着物联技术的发展和多功能智能化产品的不断涌现,传统设计理念往往导致重复的功能设置和无效的系统集成(数据、信息都集中在一起,但缺乏实际交互功能)。顶层技术规划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打破系统之间的界限,不断寻找最优技术实现手段。

  根据顶层技术规划,将智慧医院技术实现手段拆分为对不同系统的设计要求(包含系统功能要求、系统技术要求、系统点位设置原则、系统集成要求等),以指导后续各系统的设计工作,并保证未来独立设计、建设的系统可以最终还原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

  任何一个医院的建设都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同时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需求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因此智慧医院辅助设计一定要考虑这些变化因素,在完成技术规划的同时,对成本造价及投资收益进行评估,区分基础同步建设内容、同步可选建设内容、后期可选追加建设内容,以及未来升级、扩容空间预留等,保证智慧医院建设整体规划超前、逐步实施落地、持续改进升级。

  基准对标、需求评估和辅助设计是建设智慧医院的顶层设计,完美的顶层设计并不代表优秀的实施结果。首先,顶层设计不是凭空想象,脱离了实际交付经验的顶层设计往往容易成为空中楼阁难以落地;其次,客户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顶层设计阶段众多实际医务工作者、管理者可能无法到位,后期随着运营管理团队的变化,需求和顶层设计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再次,好的顶层设计需要更加完善的交付实施及竣工验收组织才能够真正得以还原。这正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医院建设期望包含咨询、设计、施工甚至运维工程在内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鉴于智慧医院集成交付及竣工验收部分实际上是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由统一实施交付主体运用其优秀的项目管理能力对时间、成本、变更及还原效果和质量等进行控制、优化。对于项目管理中的各项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此处不再复述。这里仅针对集成交付可以为智慧医院带来的收益和基于前述顶层设计的智慧医院竣工验收需要注意的步骤进行简单描述。

  集成交付带来的收益。在实际项目操作过程中,客户往往对顶层设计、集成交付的理念非常认同,但担心这样建设的智慧医院是不是投入成本会增加很多。

  实际上智慧医院不等于高成本医院,正如一个聪明的人不一定富有一样。智慧体现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预算等),既满足当下主要需求(必备基础、关键挑战、亮点建设等)、又为未来做好充分地准备(升级扩容空间),这正是前期顶层设计的目的。同时,集成交付可以为业主节省下传统交付模式中的项目实施损失。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调研报告,这些可节约的损失高达项目实施成本的8%~12%(不包括前期由于不合理设计导致的浪费)。智慧医院建设正应该充分利用集成交付节省下的实施成本,用于合理的智慧投资,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智慧医院调试验收步骤。智慧医院建设强调应用场景和数据交互,在传统单系统调试验收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应用场景,整体集成功能等调试验收内容,由于这些调试内容都是跨系统、跨厂家的,需要集成交付主体作为唯一接口责任方,具备很强的控制、协调能力。其次,智慧医院的另一痛点是即使建设完善,往往由于后期运营维护能力不足或服务不到位,导致智慧功能逐步瘫痪或无人使用。因此故障排除手册、运维操作人员培训以及后期定期维护保养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调研研究可知,病患、医护工作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对于智慧医院的认知更多地体现在互联网应用、IT信息化以及各功能区域的智能化应用场景上。然而正如人体智慧需要健康的生命支撑体系,智慧医院的智慧表现同样需要强大稳定的支持系统(动力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物流医废系统等)和后勤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维管理体系等)。

  任何关键支持系统或后勤保障的失效都会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甚至危害病患生命。失去了这些基础支持和保障,智慧根本无从谈起。

  保障智慧医院的“健康”应该针对安全、舒适、可持续建立针对性的自动化、智能化支持体系(体系数量及集成内容视针对性需求而定,并非一概而论),这些自动化、智能化支持体系同时与医院信息化系统进行集成,保证医院“健康”支撑体系真正服务于医疗业务。

  本白皮书结合众多调研、研究,提出以下智慧医院建设参考架构。实际医院建设应用中,并不一定所有功能模块都需要一一对应,可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必要的删减或融合优化。

  智慧医院犹如人体,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结构体系。智慧医院由众多的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系统组成,需要与医疗工艺流程、建筑设备、医疗设备等相结合,面对不同的使用角色,同时又在不断地面对需求改变和技术进步。希望建设一个一劳永逸、未来几十年运营一成不变的智慧医院几乎不可能。但一个良好的智慧架构可以保证医院短期内在资金允许范围内取得最大收益(社会收益、经济收益、医患收益等),同时为未来的持续改进升级、应对需求和技术变化保存最大空间。

  以下就此次提出的智慧医院参考架构中的主要“健康”支撑集成应用体系进行介绍,供医院建设参考。

  安全是医院运维的头等大事。医院安全包括两个层面,基本通用层面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可以依靠常规安全防范及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等实现;高级个性化层面指医院应对紧急事件和灾害的能力。

  智慧医院的安全保障体系应以消防自动报警、安全防范为基础,同时扩展至集成电力、锅炉、电梯、医用气体等高危或涉及生命安全的关键设备,进一步甚至将医疗废弃物处理等高风险医务工艺也纳入统一管理范围,并建立一系列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应急处理流程,以支持紧急及灾害状况下的应急指挥。

  如果说医院安全基本层面相当于人体的基本免疫系统,那么高级层面就相当于人体的应激保护系统,需要更多的感知信息输入、响应预案及联动执行能力,从而使得医院安全保障体系突破传统消防、安防层面,提升为基于态势感知(SAM,SituationAwareness Management,指通过自身传感、视频数据分析以及系统集成等,感知安全隐患及态势发展趋势)的应急保障体系。

  生命是健康和智慧的基础,人体生命依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肠胃代谢系统得以维持;医院的“生命”支撑体系包括动力系统(电力、蒸汽、冷热、压力等)、空调通风系统(温度、换气、洁净度、正负压等)和物流医废系统(给排水、电梯、医用物流、医疗气体等)等。虽然医院建设过程中这些系统往往属于不同标段,如机电标段、弱电标段、洁净标段,以及单独的物流标段、医疗气体标段等,但是从运营维护的角度,这些“生命”支撑体系都应该统一进行管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建筑管理系统HBMS (HospitalBuilding ManagementSystem)。不仅如此,由于涉及的系统众多,专业各异,为便于运维人员日常管理,医疗建筑管理(HBMS)不仅仅是简单的集成监控,还应具备故障自动检测及诊断(FDD,Fault Detection andDiagnostics)、智能学习优化等辅助功能。

  此外,舒适与可持续发展又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有时矛盾(例如夏季从舒适度的角度希望温度低、换气快,但这会带来更大的能源消耗),有时又是相辅相成(例如设备控制优化的衡量指标之一是节能降耗,节能降耗的策略也只有通过设备优化控制才能得以实现),医疗建筑管理(HBMS)和能效管理(EMS,EnergyManagement System)完全由两个独立的系统进行管理显然无法充分实现协同。此外后勤物业管理系统(FM,FacilityManagement)也与医院建筑管理系统(HBMS)、能效管理系统(EMS)有着众多的联系,如设备报警自动工单、故障处理响应时间绩效指标、能源消耗账单及绩效考核等。三大系统分别设计、独立运行往往导致医院建筑运维管理顾此失彼,难以兼顾舒适和可持续。

  打造一体化智慧医院“生命”体系需要充分利用医疗建筑管理系统(HBMS)对众多“生命”支撑体系进行集成监控,同时结合能效管理系统(EMS)与后勤物业系统(FM)实现监视、考核、优化、管理一体化。

  基础安全保障体系和“生命”支撑体系的构建相对简单、面对的使用者单纯(安保人员或后勤工程物业等),在运营过程中动态变化较少。但要赋予医院“智慧”,这些安全保障体系和“生命”支撑体系就必须通过“物联运维”神经网络与医疗服务、工艺流程以及IT信息化相结合,成为智慧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人体的心脏、呼吸以及代谢系统会随着大脑、肌肉以及骨骼系统的活动需求自动调节工作状态,支撑智慧行为。

  医疗服务辅助智能化、工艺流程及各种IT信息化系统由于在运营过程中升级换代或系统增减变化较快(跟随医学进步及护理理念不断改变),不同区域不同使用者需求各异,希望建立基于统一应用平台的系统集成往往难以落地实现(接口开发成本高、系统灵活性不足、系统升级换代限制过高,难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习惯)。

  中间件的应用可以很好地通过通信中间件将支撑系统与实用应用区分开来。每次更改或增减支撑系统时只需修改通信中间件与更新后支撑系统之间的接口,而不会直接影响实用应用;对于实用应用开发可以屏蔽底层众多系统的复杂性,而选择特定区域、针对特定角色的合适平台进行应用开发。基于中间件的应用集成平台正如人体各个功能区域的神经末梢,根据局部行为需求,将人体的意识行为、动态表现、支撑体系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江森自控是全球多元化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佼佼者,致力于为150多个国家的广大客户提供服务。公司旗下120000名员工通过创造性地营建智慧楼宇、高效能源解决方案、集成基础设 上一篇:报告推荐 医院蓝皮书:中国智慧医院发展报告(2023) 下一篇:《童年》第一章主要内容20字

  • 联系我们
  • 地址:山东省济南高新区新泺大街奥盛大厦1号楼12F
  • 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1601室
版权所有:火狐体育官方网站app ICP备123 Copyright © 2014 Msunsoft.com All Right Reserved